美联储前主席沃尔克教我们什么
12月8日,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逝世,享年92岁。
《福布斯》杂志称他为美联储泰斗,《巴伦周刊》称他为无惧政治压力的“通胀斗士”,《彭博周刊》则在文章中写道,“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职业生涯中,沃尔克时常扮演着救火队员的角色。”
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在评论文章中表示,“他是我所认识的最伟大的人。他生来就拥有一些常人不可企及的美好品质:正直、睿智、审慎和为国效力的热忱。”
1
“通胀斗士”
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通货膨胀成为了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痼疾。1980年,美国年化通胀率触及14%以上的峰值。由于通胀率过高,民众对美元失去了信心,黄金、收藏品和艺术品等通胀对冲工具的价值急剧上升。
之所以会出现过高的通胀率,是因为当时美国政府印了过多的钱,导致过多的支出,从而引发了高通胀。
沃尔克于1979年8月被任命为美联储主席,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解决美国的通胀问题成为了他上台的第一要务。上台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幅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胀。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威廉·西尔伯(William l.Silber)称,沃尔克从来不曾意识到,为了实现将通胀从两位数拉下来的目标,他必须将利率推高至前所未有的水平。
随后,美国经济经历了一波三折。1980年初,经济急剧下滑,美联储不得不降低利率恢复经济,因此通胀仍处于两位数的高位。沃尔克这次选择让美联储直接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使得利率可以达到市场所要求的水平。
但1981年初,主要银行贷款利率达到了20%,经济再次陷入衰退,失业率在1982年底达到战后最高点10.8%。
但这一次,美联储并没有因为经济衰退而放弃限制性货币政策,而是持续实施该政策直到通胀率降至约4%,并在上世纪80年代的剩余时间里一直保持这一水平,两位数的高通胀就此解决。
2
沃尔克规则
1987年卸任美联储主席之后,沃尔克并没有在政经界销声匿迹。2008年,奥巴马上台担任美国总统,同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
受奥巴马邀请,沃尔克在2009年至2011年间担任奥巴马的经济顾问。上任后,他提出了一项新的金融规则,名为“沃尔克规则”。该规则的宗旨就是防止银行利用自身账户进行可能与客户发生利益冲突的交易,换句话说就是禁止美国银行机构进行自营交易。
而推出这一规则的背景是,信用违约互换(CDS)在美国的崛起。最开始,人们只是认为这是对银行贷款组合的一种风险对冲,但这随后却不断演化成了一种大规模交易工具,也加速了后期次贷危机的系统性冲击。
因此,沃尔克认为大家对于当时的监管政策太过乐观。而美国政府也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发生以后,意识到监管的重要性,推出了对金融界严格监管的法案“多德-弗兰克法案”,要求所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都需要满足更高的资本标准,银行需定期进行严格的压力测试。此外,央行也应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聚焦金融稳定的功能再度被强调。
沃尔克规则便成为了这个法案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沃尔克在他的回忆录里写道,“早前对于自营交易的激励,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投机性,且有时会与客户利益相冲突,最终可能会传染到整个银行的气氛和激励机制。对于受益于联邦政府‘安全网’(例如联邦保险存款公司)的机构,参与与主要银行功能(吸储、贷款等)不相关的风险承担活动并不合适。”
3
2%的通胀目标
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
货币政策又走到了一个历史性拐点——全球央行开始推出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QE)措施。因为当前需求的疲软,使得通胀低迷,央行不得不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量化宽松的背后,却是有的央行将利率调整至负值。因此这也让不少银行机构苦不堪言,要么是让储户存钱还得缴税,要么这笔税款就由银行自己承担。
不仅如此,长期的低利率削弱了养老基金和一些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许多人谴责高资产价格加剧了财富不平等。最后,对政府的直接融资可以被视为对财政上不负责任的行为颁发许可,是以某种方式颠覆央行独立性。
然而这一切的背后,仅仅是因为央行想要触及到那个最佳通胀率的数字。因此沃尔克在其《坚持下去:寻求健全货币和好的政府》一书中,明确批评了近几年美联储过于看重2%的通胀目标。“央行官员怎么能够陷入这样的陷阱中,如此看重一个简单数据的细微变化,况且,它与生俱来就存在弱点。”他认为,几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耶伦和鲍威尔都过于担心通缩,但真正的危机是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通胀,以及风险偏好操纵引起的市场传染。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沃尔克的价值观非常重要。他信奉良好的政府、国际合作、财政纪律、稳健的货币,还有充当经济的仆人、而非主人的金融。
在应对今天的挑战时,沃尔克当年的具体措施无关紧要,但他教给我们的东西值得深思:做正确的事情,即使在当下什么是正确的选择并不太明显;不要相信不受约束的金融;要有勇气。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责任编辑:DF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