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花不炒:为何央行数字货币不具备炒作性
原标题:币花不炒:为何央行数字货币不具备炒作性
11月起,区块链再度刷屏,各界对央行数字货币的探讨也不断升温。也有观点想当然地将其与比特币等基于区块链的加密货币划等号,认为它们都具备投机炒作性。
但事实却截然相反。2019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曁中国金融论坛年会21日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对于人民银行研发的数字人民币,并不是大家理解的加密资产,而是人民币的数字化。“币花不炒,人民币是用来花的,不是用来炒作的,既不具有比特币的炒作特性,也不具有像‘稳定币’一样需要货币篮子资产进行币值支撑的要求。”他称。
简而言之,穆长春的话主要传导了两层含义——其一,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的标准名称是“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其不具备炒作性;尽管币值稳定,但DC/EP也并不是近年来国际上涌现的稳定币(Stablecoins)。
就国际趋势而言,中国无疑在数字货币的研发方面走在了前列。国际清算银行(BIS)2018年对63家央行进行的调查也显示,主要受访者都表示正在研究为央行数字货币开发概念验证(PoC),但多数都并没打算真的要推出。2019年相关机构的调研结果也类似。相比之下,中国对数字货币的研究已长达4年多,尽管没有具体的推出时间表,但据了解,其在若干城市的试点会很快展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货币和资本市场部主任托比亚斯·阿德里安(Tobias Adrian)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一向是金融科技、技术创新的领头羊。他也指出,即使中国三思而后行,中国还是很可能成为第一个发行数字货币的大国。
中国DC/EP不具炒作性
对央行数字货币可炒作的观点之所以会出现,主要还是因为部分人将其与比特币等画上了等号。
首先,尽管比特币的名字中有一个“币”字,但其绝非真正的法币,而未来如果全球央行推行数字货币或中国推出DC/EP,则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币”,等同于我们现在用的纸币等。
央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此前就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虚拟货币本质上不是货币。在他看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是货币的本质属性和最基本的职能。在实物货币时代,货币自身具有内在价值,所以能履行货币的这些职能。但是,现代信用货币或者说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为什么还能履行货币的职能呢?这是由于信用货币有国家信用作为支撑,具有法偿性和强制性。同时,货币政策是现代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只要国家这一社会组织形态不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体系就将始终存在,比特币以及其他虚拟货币就成不了一国的本位币,比特币实际上只是一种技术的运用,最多也就是一种资产,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之所以比特币、以太币(Ether)的虚拟资产具备投机炒作性,关键在于其价格波动巨大,例如比特币一度从巅峰期的13000美元暴跌至3000美元附近。此外,其无限制的匿名性也滋生了恐怖融资、避税、洗钱等问题。
对于央行数字货币而言,上述问题基本可以规避。当然,要探究央行数字货币为何不具有炒作特性,首先应该明确DCEP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
穆长春曾在今年8月10日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 “数字货币发展和全球前景” 全体大会上指出,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的替代。
他表示:“这是因为M1、M2现在已经实现了电子化、数字化。因为它本来就是基于现有的商业银行账户体系,所以没有再用数字货币进行数字化的必要。另外,支持M1和M2流转的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各类网络支付手段等日益高效,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用央行数字货币再去做一次M1、M2的替代,无助于提高支付效率,且会对现有的系统和资源造成巨大浪费。”
相比之下,现有的流通中现金M0(包括纸钞和硬币)容易匿名伪造,存在用于洗钱、恐怖融资等的风险。另外电子支付工具,比如银行卡和互联网支付,基于现有银行的账户紧耦合模式,公众对匿名支付的需求又不能完全满足。所以电子支付工具无法完全替代M0。特别是在账户服务和通信网络覆盖不佳的地区,民众对于现钞依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所以DC/EP的设计,保持了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也满足了便携和匿名的需求,是替代现钞比较好的工具。
即使是币值稳定的稳定币,其在应对“KYC(了解您的客户)”和AML / CFT(反洗钱和打击恐怖主义融资)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但央行数字货币则可能在最大程度上规避这一问题。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指出,“央行数字货币”比各国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和硬币更难伪造。且与其他数字货币的分布式记账不同,“央行数字货币”将存在一个由央行集中管理的总账,从而使得央行具有追踪支付的能力,能够满足制止洗钱和恐怖融资的要求,也便于政府机构打击逃税和贿赂等犯罪活动。
数字法币VS全球货币
尽管尚未公开时间表,但据了解,中国央行的数字货币在若干城市的试点会很快展开。
穆长春表示:“目前人民银行数字货币DC/EP基本完成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下一步,将遵循稳步、安全、可控原则,合理选择试点验证地区、场景和服务范围,不断优化和丰富DC/EP功能,稳妥推进数字化形态法定货币出台应用。”
就全球而言,各国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目前仍在研究阶段,态度偏向谨慎,其代表无疑就是美国。手握美元发行大权的美联储对“央行数字货币”不仅兴趣寡淡,更显顾虑重重。
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今年早些时候说,美国正在密切关注主权数字货币的发行,但他并没有“积极考虑”此事。
个中原由,英国央行行长马克·卡尼一语点破:数字货币可能“削弱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霸权”。
美国之外,布鲁金斯学会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说,目前已有诸多国家在“央行数字货币”研发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或有意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包括法国、瑞典、沙特、泰国、土耳其、巴哈马、巴巴多斯、乌拉圭等。此外,素有“央行的央行”之称的国际清算银行上月任命即将卸任欧洲央行执行委员会委员的伯努瓦·克雷担任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负责人,主持该机构数字货币研发工作。
美国IBM公司和英国智库“官方货币与金融机构论坛”对全球23家央行开展的调查显示,诸多央行正认真考虑研究和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可由消费者使用的“央行数字货币”或将在未来五年内面世。
尽管踏上“央行数字货币”赛道的研发者众多,最受关注的则是欧洲和中国。欧盟轮值主席国芬兰已提出一份文件草案,建议欧洲央行和欧盟国家央行采取具体措施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研究和发行。此前,法国央行已宣布将于2020年第一季度启动数字货币项目,并敦促欧洲央行尽快发行数字货币。
阿德里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一向是金融科技、技术创新的领头羊。他也指出,即使中国三思而后行,中国还是很可能成为第一个发行数字货币的国家(大国)。至于具体方式,阿德里安认为,央行数字货币和即时支付系统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可替代性,中国最后一定会同时运用即时支付系统和某种形式的央行数字货币。
除了各国央行推出本国数字货币,事实上各界也开始关注推出全球性数字货币的可能性。
例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显现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国际社会呼吁加快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推进储备货币多元化,一种方案是将特别提款权(SDR)改造为超主权货币,但相关改革进展缓慢。如今,各界开始热议IMF引?入电子化SDR(eSDR)的可能性,卡尼还提出了推出类似eSDR的SHC(合成霸权货币)的建议。
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12月初的一场论坛上提及,数字货币的最新进展将全球性货币这一议题重新提出,目前全球面临机会推进类似eSDR和SHC这样的全球性数字货币, 但这需要一个类似全球央行的机构来思考全球性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波动以及金融稳定,而在G20平台上,IMF是最接近这个功能的多边机构。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责任编辑:DF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