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FT将获在华全资子公司牌照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迈一大步
“SWIFT在华全资子公司即将取得营业执照。”6月5日,在SWIFT大中华区金融市场论坛接受媒体专访时,SWIFT亚太、欧非及中东区总裁何亚伦(Alain Raes)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在前一天刚签署好法律文书,这一进展将按天计。
这是中国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进展。尽管对于普通用户,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是一个略显陌生和拗口的名字,但无论是跨境支付、证券交易、外汇交易、企业的跨境资金管理等,还是留学、旅游消费等诸多跨境交易中,SWIFT不可或缺,它将不同机构间的金融交易信息传递,使跨境交易能够达成。
作为跨境金融报文传送服务机构,SWIFT是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在1月16日SWIFT与北京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时,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指出,SWIFT在华成立全资子公司是人民银行统筹管理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一步,希望SWIFT不断提高本地化、合规化服务水平。
多项业务将落地子公司
何亚伦表示,全资子公司成立后,SWIFT将提供人民币计价以及更多本地化服务。这意味着,人民币成为SWIFT系统中美元、欧元之外的第三种计价货币,这是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之一。
“除全球报文传送平台之外,其他的服务如合规反洗钱的产品和服务、数据分析服务等,都会全面在子公司落地。”SWIFT中国区总裁黄美伦介绍。
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以及经济加速开放,SWIFT在华业务快速扩张。何亚伦介绍,5年间SWIFT在中国办公室的员工从10位增加到50位,中国在SWIFT系统中的业务量从全球15-20位上升至第四位。服务的中国金融机构、企业客户数在2-3年间从200多家增至500多家,覆盖了全类型的客户如银行、金融基础设施机构如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和中债登、资产管理公司、券商和大型企业,帮助他们进一步开展全球化业务。由于这些都是总行级客户,因此覆盖了绝大多数的跨境金融交易。
在SWIFT推出的GPI(全球支付创新)产品中,中国以148个客户成为最大的使用市场,跨境交易时间从以前的几天到现在的几分钟,并且交易可追踪、全程透明、更便宜。何亚伦表示,这是中国大型企业出海拓展国际业务加速,银行跟随企业进行国际化运营带来的。此外,SWIFT还不断开发API(应用接口),加强银行与银行、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分享;创新技术防范网络攻击和金融犯罪,确保金融社群安全;为银行提供更丰富的数据分析工具等。
中国正在建设CIPS,因两者都服务于跨境支付业务,不断有声音将CIPS和SWIFT放在对立、竞争关系上。
何亚伦强调,CIPS是支付清算系统,而SWIFT是金融信息传送平台,为银行等支付机构传递信息,帮助支付机构完成清算结算。二者是天然的合作而非竞争关系。
黄美伦介绍,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SWIFT与CIPS在未来发展方向达成共识:CIPS中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清算结算的直参(银行机构),将利用SWIFT将报文传送到CIPS。
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自2009年起,SWIFT 每月向全球金融业界发布“人民币追踪”。
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4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继续保持第五位(基于金额),占比为1.88%。在国际支付货币中的份额(排除欧元区支付)保持第八位,份额为1.20%。
何亚伦表示,中国GDP在全球经济中约占1/6,与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1.88%的比例并不对等。而美国GDP在全球约占1/4,与美元在全球支付中占比40.76%的比例也不对等。欧元也存在比例不对等的情况。一般而言,货币非常能反映国家的经济状况,一定会有再平衡的过程,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比例也一定会增加。
“在全球体系中,一种货币占主导的格局是不健康的。”何亚伦表示,“我不认为经济达到这个体量后还要依赖其他货币做国际支付。我个人意见,从市场来看,需要加速实现这个再平衡的过程。”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DF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