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涛:人民币汇率短期走势看市场情绪 不会出现很强的单边预期
8月5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双双“破7”,这是自2015年汇改以来首次,也成为当日影响力最大的热点事件之一。
针对该事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导、国家外管局国际收支司原司长管涛。
他指出,不要说做什么更长一点时间的预测,就是预测隔日的汇率变化,有很多信息都是我们不掌握的,而且根本不知道市场怎么解读这个信息。所以他强调,逻辑比结论重要,就是说什么情况下升什么情况下跌,得把逻辑搞清楚。
市场没形成“趋势性调整”共识
NBD:在不少人看来,人民币对美元“破7”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认为人民币将迎来新纪元。您认为接下来外汇走势如何?
管涛:7实际上就是一个数字,更多是一个心理关口,从经济层面来讲,它没有什么含义,就是一个心理关口。如果说:跌破7,出口就很有竞争力了,7以下,人民币汇率就高估了,这也不一定对吧?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去年,人民币汇率振幅11%,最高时升破6.3了,最低甚至跌破6.9。而今年,最高时升破6.7,现在到7.1左右。
所以,你要看振幅的话,它没有去年大。我觉得这次更多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汇率弹性逐步地增加,波动性加大。当然有人非要给它很高的一个评价,认为是新纪元,咱们见仁见智。
NBD:从波动性的角度来看,今年波幅虽然相对较小,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枢却有所下行,照这样看,是不是接下来这一中枢继续下行。
管涛:我觉得,到目前为止,市场并没有形成“这是一种趋势性调整”的共识。
我经常讲,汇率波动的汇率走势有三种情形:基准情形、好的情形、差的情形。从2018年以来的情况来看,基本上是三种情形交替出现,并不存在好就一直好下去差就一直差下去的单边情形。不排除有人这么认为,但是至少到现在为止,这不是市场的主流看法。
那么如果大家都认为外汇市场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是时好时坏的交替变化,那就不一定会形成单边预期。如果形势又好了,说不定就又升回来,这都是有可能的。
不要说做什么更长一点时间的预测,就是预测隔日的汇率变化,有很多信息都是你不掌握的,而且根本不知道市场怎么解读这个信息。
我举个例子,7月31日美联储降息,大家都认为,欧央行都没有降而美联储降,那么按照理论来讲,美元应该贬值,但实际上美元升值了。
短期内受市场情绪驱动
NBD:这样说来,短期内对市场无法预测了。
管涛:对。格林斯潘讲过,他做了半个世纪的汇率预测,发现对这个问题要始终抱着谦卑的心态。《800年金融荒唐史,这次不一样》的作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罗格夫说,不要说事前预测,他试图事后来解释主要货币的汇率变化,发现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所以说做预测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猜。即便判断对了,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所以我强调,逻辑比结论重要,就是说什么情况下升什么情况下跌,你要把逻辑搞清楚。特别是对于市场主体,不要光听专家直接讲结论,如果不搞清楚他的逻辑,很可能会被带偏。
NBD:那么影响汇率走势的基本逻辑是什么?
管涛:基本的市场逻辑就是,外汇市场是有效市场。什么叫有效市场?就是汇率反映所有的信息。然后,汇率是随机游走的,它是非线性变化的。但是,基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我们通常是线性外推的,即所谓理性预期或者叫适应性预期。线性外推的结果往往是认为,情况一好会永远好下去,情况一坏会永远坏下去。
并不是说这种方法是完全错误的,但这确实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局限性,我们通常很难突破这种局限性。所以,我自己对于汇率预测始终抱着敬畏的心理。
NBD:那这样说,我们对于汇率就无法做任何趋势性预测了吗?
管涛:你要做趋势性的预测,那就要看中长期。比方你认为中长期中国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经济体量能够全球第一,那么经济强货币强,人民币汇率仍然是个强势货币,会升值。那是基本面。
然而短期,汇率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通过影响市场预期,不一定影响市场供求,进而影响短期汇率走势。
很多人认为人民币贬值就一定是外汇供不应求,这并非必然正确的常识。很简单的例子,美元汇率是自由浮动的,美联储不干预,理论上每个时点上外汇供求都是相等的,但是美元仍然有涨有跌。所以,汇率由市场决定不等于供求决定,汇率的升贬不等于外汇供不应求或者外汇供大于求。
短期内外汇市场容易出现一些什么呢?一个是多重均衡,就是说同样给定一个基本面,关键是在那个时间点上市场的情绪是偏多还是偏空。如果偏多的话,整个市场选择性地相信好的消息,汇率就可能升值;偏空的话,整个市场选择性地相信坏的消息,汇率就可能贬值。第二个就是,短期来看,汇率会出现超调,它会围绕汇率上下波动,而且会受市场情绪的驱使,要么过度地升要么过度地贬。这就是市场的逻辑。
NBD:这么说,短期内就看市场情绪了。
管涛:对,短期内受市场情绪驱动,然后短期内汇率容易出现过度波动,汇率超调,过度地升或者贬。
从中长期来看,均衡汇率决定了没有只涨不跌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货币,但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说白了就是,汇率不会自动稳定在均衡水平上,一定是围绕均衡水平上下波动。
从西方的理论上来讲,汇率决定理论中有一个汇率超调理论,就是实体经济部门的运行状况决定了均衡汇率水平,但是因为资产价格变动更快,所以它容易出现过度地升或者过度地贬。这是市场很常见的顺周期行为或者所谓羊群效应、正反馈效应。
市场不会出现很强的单边预期
NBD:您说到这个顺周期,8月5日人民币对美元破7之后,我们看到当天股市跌幅不小,您觉得人民币破7对市场的影响会否持续?
管涛:这要观察。一种可能性是,它是一过性的,就是因为8月5日汇率的震荡,它有可能会对其他市场产生溢出影响,但是第二天或者再过几天,大家逐渐适应汇率这种波动加大的新常态,那么这种影响就会逐渐地消失。但也不排除大家会形成这种预期自我强化,从而自我实现的恶性循环。但是央行说了,会采取措施来对冲这种市场的正反馈效应,也就是以前讲的所谓顺周期的羊群效应。
NBD:货币政策强调以我为主。那么,此次人民币汇率破7,国内货币政策会否有变化?
管涛:这要做情景分析。如果像去年那样,市场预期分化,汇率双向波动,国际收支自主平衡,那么汇率对利率就不会形成掣肘。去年很典型,虽然人民币又到了7附近,但是去年美联储加息四次,央行只跟了一次,而且央行四次降准,人民币汇率也没有跌到哪去,外汇供求依然基本平衡。
这次即便破7,如果大家认为它只是一个心理关口,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经济含义,认为内外部环境时好时坏的变化是大概率事件,没有形成单边预期,我仍然坚持认为外汇市场能够自主平衡,而不会出现很大的供求缺口、很强的单边预期。那么这种情况下,汇率就不会对利率形成掣肘,央行仍然有空间去处理好利率、汇率和国际收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当然你不能排除有坏的情形出现。如果出现了单边预期,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会形成掣肘。这时候,对于央行来讲,在极端的形势下就要排出利率、汇率、国际收支三者之间优先考虑次序。
按照央行的说法,大国货币政策,对内平衡有限,也就是说利率是应该优先考虑的,这属于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市场认为,内外部环境时好时坏地变化是大概率的事情,不会呈现单边变化,就不会出现过度恐慌和异常波动,这种情况下,央行将依然坚持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只是说小概率事件是,极端情形下可能出现单边预期、单边市场,那么这时才要排出三者之间的优先次序。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DF512)